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爆料
投稿

范剑平:外贸恐成2014年唯一加速指标

2013-12-25 13:15:58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范剑平

原标题:范剑平:外贸恐成2014年唯一加速指标

本报记者刘东深圳报道

“2014年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明年中国经济中最精彩的亮点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近日在2013年APEC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表示。

在他看来,从改革给中国所带来的投资活力来看,2014年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但从经济增速角度来看,2014年并不是一个加速年,经济增速应该在7.5%左右,较2013年略有下降。

范剑平认为,改革总是会有一定的“阵痛期”,因此在改革的初期,中国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外贸恐成唯一加速指标

在改革“阵痛期”的影响下,明年各项经济指标将可能出现放缓回落的情况,范剑平认为,外贸出口是2014年唯一有可能加速的经济指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达到3.6%,比2013年加速0.7%,这也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下一年比上一年加速幅度最大的一年,也是预测最乐观的一年。

范剑平认为,如果上述预测能够实现,中国的外贸出口环境将会得到好转。

中国2013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7.7%,其中,投资贡献了4.3%,消费贡献了3.5%,但是外贸出口负贡献了0.1个百分点,因此,明年中国外贸出口有望从今年贡献率是负0.1转为正0.1,多了0.2个百分点的加速力量。

此外,三中全会之后,在调节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比价关系、提高工业用地价格等新规的作用下,政府过去传统的刺激投资、扶持投资的手段将不能再用。过去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对企业返还地方税,甚至工业地价会有补贴,这些地方出台的优惠政策都要取消并将严禁,甚至以后还要惩处违规出台优惠政策。这对原有的经济增长点造成冲击。

在旧有刺激经济、招商引资的手段退出,但市场新的增长点还未形成的情况下,2014年,中国规定投资总的增速会有小幅度的放缓,只能达到17%,比2013年低3个百分点。而在消费方面,虽然今年消费平稳运行,但在“八项规定”限制公款消费等因素的影响下,明年中国消费的平稳更多的是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减缓所带来的压力,也很难有明显的加速。

范剑平表示,2014年的经济增长将和2013年大体持平,今年的实际增长数字应该在7.6%、7.7%附近,明年则应该在7.5%左右,他同时强调,因为中央已经提出要追求没有后遗症的、更加有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增长,所以,不管中央层面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多少,对经济增长这个速度的考量已经不是中国经济工作中放在首要位置的事情。

中小企业“过冬”

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于正处在“冬天”的中小企业而言,显得至为重要。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秦志辉表示,目前中小企业的情况“很困难”,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中小企业遇到了一个新的“冬天”。

范剑平也表示赞同,近几年中国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成本上升等各方面的压力,今年的一个新的特征是,融资成本上升压力更大。

范剑平表示,在目前改革转型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无法与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竞争。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远远高于GDP名义增速,到10月末为止,货币供应量增长14.2%,今年GDP实际增长7.6%到7.7%,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明显高于GDP的增长,社会上的资金应该不紧张,但是中小企业感觉到资金很紧张,而且融不起资金。

“如果不能改变这样的情况,对于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来讲,明年可能压力会更大。可喜的是,中央已经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个结构失衡高度重视,正在从各个方面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范剑平说。

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投资方面是“主力军”,数据显示,今年民营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高达23%以上,比总体的投资增速高出了3%,民营经济的投资总规模已经占到总投资的63.1%,投资增长最快的三个领域分别为交通运输物流业、民营医院和养老院以及文化娱乐体育产业。

范剑平认为,随着中央金融改革,把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政策逐步落实到位,民间投资、中小企业投资,明年仍然可以发挥“嗅觉灵敏”的特点、抢占未来投资高地的一种敏感性,保持快速增长。

“明年对中小企业来讲,有机遇也有挑战,其中更多的寄希望于改革能够尽快走出阵痛期,能够对实体经济创造实质性的利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多对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有利的政策,已经和即将出台。”范剑平表示。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融媒时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中视融媒时报 版权所有 Copyrigh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