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投稿

专家解读三峡八大焦点问题 否认蓄水诱发地震

2013-12-24 20:46:1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责任编辑:风中的自由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专家解读三峡八大焦点问题 否认蓄水诱发地震

江水通过三峡大坝泄洪深孔下泄(7月22日摄)。新华社发

  泥沙淤积情况怎样?西南大旱和三峡工程真有关系吗?……兴建20年、枢纽成功运行10周年,记者向权威专家请教并走访三峡坝区、库区及下游多个地方,试图梳理解读“三峡工程”上的诸多疑问。

  □焦点1

  泥沙淤积埋大坝?

  百年内维持200个亿的库容量

  质疑: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问题之一。

  调查: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以此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近年研究表明,三峡水库泥沙入库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减少趋势仍然持续。

  专家:三峡工程试验性

  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认为,一方面因为上游不断实施水土保护工程;另一方面,三峡上游新建了一系列水库,对泥沙有一定拦截作用。他表示:“随着上游新建各大水库的蓄水拦沙和上下游水库的联合调度,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总体会进一步缓解,三峡水库可以在100年内维持200个亿的库容量。”

  □焦点2

  地质灾害因水起?

  第一年后灾害锐减并趋缓

  质疑: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记载的大型崩塌滑坡就有10余处之多。三峡蓄水以后,库区地质灾害情况如何?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至2012年8月31日,三峡工程库区共发生新生地质灾害灾险情401起,其中湖北库区112起,重庆库区289起。在这401起地质灾害险情中,绝大部分发生在试验性蓄水第一年(2008年),占总数的83%。

  此后,随着库岸逐步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发生率锐减,并渐趋平缓。

  库区2008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地质灾害“零伤亡”。

  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陈厚群院士表示,鉴于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水库蓄水后两岸高陡岸坡危岩崩塌险情难以发现预测,同时库区近年来城镇规模和人口的扩展,土地开发建设致灾危险性不容忽视,对地质灾害防治仍需高度重视。

  □焦点3

  蓄水诱发大地震?

  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

  质疑:近年来,一旦我国西部地区发生强震,就有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调查:三峡工程蓄水后记录到的最大地震,远小于初步设计论证报告中给出的预测值。对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来说,蓄水只可能触发距离库区较近且已接近极限状态的发震断层,库水沿断层深层渗透导致其抗剪断强度降低,是触发地震的主要原因。库水向外渗透距离不会超过库岸第一分水岭,一般距库岸边约3到5千米。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属地下深层次板块碰撞的结果。与三峡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所处的区域,完全没有构造上的联系。

  专家:对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西南强震是否由三峡水库诱发,专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焦点4

  高坝阻断环流路?

  极端天气与蓄水未发现直接联系

  质疑: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正好是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时期,如2006年川渝大旱、2009至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以及2011年长江中下游冬春严重干旱等。“三峡大坝阻断大气环流影响周边气候”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三峡原本是四川盆地的一个缺口,三峡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原本自然形成的水汽循环,导致各类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调查:“大气环流的垂直高度为3000米,三峡大坝高度仅180多米,三峡大坝根本不可能阻挡或阻断大气环流。”中国三峡集团总经理陈飞说。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对附近局地天气气候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水面上方的气温有较为明显降低作用,但对库周的气温影响不大,影响范围不超过20千米。

  根据中国气象局今年发布的《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气候评估报告》,三峡水库蓄水后(2004至2011年),库区大部分地区气温较蓄水前(1996至2003年)有所升高,年均气温17.9至18.9摄氏度,平均增加0.2摄氏度左右。

  专家: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近年来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与东亚大气环流、海表温度变化以及青藏高原热力异常等因素的关系密切,但与水库蓄水未发现直接联系。

  □焦点5

  两湖喊渴伏危机?

  对灌溉供水生态用水产生影响

  质疑:近年来,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数次严重旱情,一些观点认为这与三峡蓄水有很大关系。而在湖南、江西省内,希望在洞庭湖和鄱阳湖湖口设闸拦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调查: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有“容纳四水”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长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导致洞庭湖泥沙不断淤积,湖面不断缩小。“三峡蓄水后拦蓄了部分泥沙,使下泄的水更清了,这对缓解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情况十分有利。”沈国舫说,“与此同时,清水下切长江河道,对洞庭湖入江口的冲淘作用也更加明显。”

  鄱阳湖的情况略有不同。沈国舫介绍,洞庭湖和长江是互相换水的关系,但鄱阳湖更多是湖水外泄。三峡每年蓄水期间,水库下泄流量较天然流量减少,大坝下游干流水位降低,使得鄱阳湖湖口出流量增加。

  专家: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对此做了更详细的分析,“三峡水库调度对洞庭、鄱阳两湖水资源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汛后蓄水期间,长江干流水位下降,经荆南三口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减少,两湖出湖水量增加,枯水期提前,枯水位降低,对灌溉、供水及生态环境用水产生一定影响。”

 

文章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风中的自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融媒时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中视融媒时报 版权所有 Copyrigh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