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融媒新闻 > 时政新闻
投稿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列车每平方米最多可站9个人

2014-12-16 10:47:07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责任编辑:风中的自由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首列车在南京开造,1号线采用B型车厢每列车可搭乘2000多人。最近,合肥地铁的好消息是接踵而来。近日,也有读者好奇:一列车6节车厢的地铁能搭载这么多人么?会不会超载?为此,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进行了调查。

  A合肥地铁列车有多大?

  12月9日,合肥地铁1号线首列车在南京开造,明年下半年运抵合肥。1号线全线共需26列156辆B型全焊接车体地铁车辆,实际数量还要根据实际运营需要,到时可能会有24列车在线运营,1列车在线备用,1列车在车辆段备用。

  江淮晨报曾报道称,“1号线每列车含6节车厢,按照设计,实际载客可达2000人。”对此,有市民很好奇,6节车厢能搭载这么多人么?会不会超载?人多乘坐地铁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不少江淮晨报读者的关注。

  要了解清楚每列车能装多少人,先得弄明白每列车有多大空间。12月15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合肥市轨道公司获悉,合肥项目为国家标准规定的B型车,车长19000mm,地板高度处车宽2800mm,另外,本项目为“鼓形车”,车辆腰线处宽度为2880mm。

  “上下窄,中间宽,两侧呈圆弧形向外鼓起,像一个大肚子。”为何要这样设计?很简单,两边鼓起来,内部空间就会更大,乘客坐起来也更舒适。当然,这样的工艺要求也更高,外凸的门窗和车身必须严丝合缝。

  B乘坐地铁是否有超载的说法?

  “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这样的说法虽略显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诸多城市早晚高峰时地铁的拥挤程度。那么,合肥地铁1号线每列车到底能搭载多少人呢?有没有超载的说法呢?

  合肥市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铁进行设计的时候,对于载客量考虑了坐席、定员、超员三个工况。坐席指所有座位坐满,没有站立乘客;定员指所有座位坐满,每平米平均站立6个乘客(体重按60kg考虑);超员指所有座位坐满,每平米平均站立9个乘客(体重按60kg考虑)。

  按照设计,Tc车有36个座位、Mp车有40个座位。每节车除了座椅外,可以站立的面积分别为:Tc车33平米,Mp车35平米(Tc车为两头拖车,Mp车为中间动车)。按照每列车6节车厢,其中两节为Tc车厢来计算(36x2+33x9x2)最多可搭载666人;而其他4节车厢最多可搭载(40x4+35x9x4)最多可搭载1420人。

  这样算来一列车搭载2000人并没有问题。该人士表示,地铁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最恶劣的超员工况,因此即使在超员工况下,地铁也是安全的,市民不必担心。

  C每平米最大站立人数9人设计

  去年8月8日,北京市首部轨道交通工程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公布。按照新规范,车厢空地每平方米宜站5人,这一标准和俄罗斯地铁设计标准一致,接近日本4人每平方米的设计标准。

  标准归标准,但不能与现实情况画上等号,也不可能有人在车厢里算着,每平方米站了多少人,满员了就不让上。那么,合肥市地铁运行后,是否会制定自己的标准呢?对此,合肥市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大多数已经运营了地铁的城市中,地铁均符合《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标准,每平米最大站立人数按9人考虑,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在这一方面,合肥地铁也是按此标准进行设计的。

  记者也在办公室做了一个简单模拟,邀请同事按6人、9人站在面积为1平方米的地面上,发现6个人时空间还比较松,9个人时人与人就必须紧紧贴着,如果再有背包之类的话,就很难挤进去了。

  D设爱心座椅暂不考虑合肥话报站

  在广州乘坐过地铁的市民,一定对车厢内粤语播报站名有着深刻印象。那么,合肥地铁正式运营之后,合肥话会用来报站名么?据了解,目前,合肥轨道交通考虑的还是采用中文和英文双语报站名,暂时还没有考虑用合肥话。

  借鉴此前深圳地铁列车中的成功做法,未来合肥列车每节车厢后端都将设置一个多功能区,侧墙设置两处红色的靠扶,轮椅可以直接靠在此处。在高峰时期,站立的乘客也可以靠在此处。另外,每节车厢有4个爱心座椅,用橙红色标示出来,优先提供给老弱病残乘客使用。

  另外,国内大多数列车车门的净高为1860毫米,合肥轨道1号线列车的车门净高设计为1900毫米。虽然只是高出40毫米,但对于高个子乘客来说,这也算是一种福利了。(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文章来源:中安在线 责任编辑:风中的自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融媒时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中视融媒时报 版权所有 Copyright(C)